II号坦克D-E型:倒霉的扭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叶,全球的坦克制造业迅猛发展。德国的坦克工业也不例外,不仅开发出了坦克悬架,而且能够制造坦克上的一切东西。各种实验使扭杆悬挂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德国的坦克设计史上,有一款采用扭杆悬架的坦克得到了大量生产,但却鲜为人知。它在当时不是一款技术先进的坦克,而是一款被二度投产,采用旧式悬架的过时坦克。它是II号坦克D型PzII Ausf. D):一款在初始配置的状态下仅参与过一个月战斗的轻型坦克。

改进尝试

II号坦克的第一次大幅现代化改造由曼恩公司(MAN)于19367月设计完成。它被命名为II号坦克C型,与第一个系列存在明显的区别。它不再采用Kleintraktor(意为小型拖拉机)式悬架,而是一种全新的悬架,每侧各有五个负重轮。新型悬架性能更为出色,更大的负重轮也更可靠。II号坦克C型的量产于1937年夏末启动。

根据海因里希·克涅普坎普(Heinrich Kniepkamp)的说法,改进后的悬架只解决了部分问题。此外,他认为板簧即使不是过时的设计,也绝非什么先进的技术。没人知道新悬架性能如何,所以克涅普坎普决定采取稳妥的改装计划:将扭杆悬架作为替代方案。这种悬架在瑞典的Landsverk L-60坦克上的表现颇为成功。

这款坦克虽然是瑞典制造的,但它的悬架有德国血统。这款悬架是在卡尔·拉贝(Karl Rabe)的指导下在保时捷公司(Porsche K.G.)设计的。兰茨沃克公司(Landsverk)本身是德国GHH公司(Gutehoffnungshütte, Aktienverein für Bergbau und Hüttenbetrieb)的子公司,而该公司又与曼恩公司有直接联系。

正在接受测试的试验型底盘,1937年。至今仍没人知道它是由曼恩公司还是克虏伯公司制造的

军方于1937127日决定设计一款新的底盘。曼恩公司获得了这份合同。然而,要改造的不仅仅是悬架。德国军备局六处认为旧底盘的内部布局效率低下,要求对底盘进行重新设计。发动机和变速箱被移到了右侧。这使得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的位置变得更加宽敞,但坦克的右前部空了出来。

一个新的想法是将无线电操作员安排在驾驶员的右侧,而将发动机置于发动机舱的中央。该设计使用的发动机为迈巴赫公司(Maybach)的一款V86.5升发动机,并搭配该公司的一款7速变速箱。

克虏伯公司(Krupp)也试图参与该项目。其工程师向军方展示了一种新的La.S.100坦克变体,该变体配备新型130马力空冷克虏伯M314发动机。至于这款坦克的研制工作进展到了何种程度,现今已不得而知。不过,倒是有一张拍摄于1937年的照片被保存了下来。该底盘与曼恩公司后来设计的底盘明显不同。负重轮的数量减少到了四个,但尺寸有所增大。托带轮被移除。

总的来说,这个底盘与克涅普坎普为VK 3 t计划设计的底盘非常相似(该计划最后演变成后来的I号坦克C型)。这款坦克很可能会采用扭杆悬架,尽管克虏伯公司更青睐板簧悬架。

曼恩公司设计的试验型底盘。行走装置与克涅普坎普的半履带车上所使用的类似

曼恩公司也在研制自己的原型车,其设计表明他们与克涅普坎普合作密切。当时,这位工程师正在推广他在半履带车上采用的设计:带有大直径负重轮的行走装置、橡胶轮辋以及装有润滑连接件和挂胶的履带。这种行走装置搭配扭杆悬架和半自动迈巴赫SRG变速箱能显著提高机动性。

为了给前排两名车组乘员腾出空间,新变速箱与发动机装在一起,再通过一根长轴连接到主离合器。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的乘坐空间颇为舒适。这款被命名为La.S.138的坦克没有使用V型发动机,而是使用了迈巴赫的140马力直列HL 62 TR发动机,与II号坦克C型上的发动机相同。

II号坦克D型底盘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与上代设计差异显著

遗憾的是,有关La.S.138底盘试验的报告均未能保存下来。很明显,其中出了问题。克涅普坎普并没有拒绝使用类似半履带式底盘的想法,但该坦克的设计开始有所转变。带有挂胶的履带很可能展现出了不错的性能,就像在后来的I号坦克C型上所表现出的性能一样。更大的重量(比起半履带车)会导致履带在高速行驶下磨损更快。La.S.138还放弃了润滑连接件的设计。于是一种300毫米宽、100毫米节距的全金属履带被开发了出来。它类似于III号坦克上所使用的履带。

这款新坦克的底盘在其他一些方面也经过了改造。由于驾驶舱发生变化,前装甲板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前装甲板不再采用复杂的弧形装甲,以平整的装甲板代之。末端传动的维修舱口数量增加到了两个,并将舱们改为两片式。在紧急情况下,它们可以作为坦克的进出口。通过这两个舱口离开坦克说不上方便,但对于无线电操作员而言,这要比穿过发动机舱离开坦克来得容易一些。

如图所见,II号坦克D型和E型使用的负重轮都不同

前四个变速箱于19379月被提供给了这款新设计的发明者。大约在这个时候,新的原型制造了出来。ZF公司是生产SRG 14479变速箱的主要分包商。第一份合同涉及生产85台变速箱。

总体而言,第六处对La.S.138颇为满意。具体来说,奥尔布里希(Olbrich)少校在1937818日的一次会议上称La.S.100设计不佳,并希望曼恩公司和克涅普坎普进一步合作改进设计 。然而,期望与现实并不总是相一致。

首先,II号坦克C型和后来的II号坦克A-C型都是优秀的坦克。它们的悬挂很可靠,性能也与德国的武器系统相符。所以,被克涅普坎普和他的团队否决的坦克后来成为前线最常见的坦克也不足为奇。

其次,La.S.138的研制工作有所推迟。然而,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坦克的前部装甲因此增加到了30毫米。

第三,相关研制工作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顺利。1938618日,军备局批准了一款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这款坦克被命名为VK 9.01(此名称的含义是9吨级履带式战车的首辆原型车)。当时正值La.S.138坦克研制期间,在那个时间点提出另一款新型坦克的设计只能是因为La.S.138坦克的研制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曼恩公司负责型坦克的底盘,而炮塔和炮塔平台将在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制造。

寻求新设计的原因显而易见。La.S.138坦克与II号坦克A-C型尺寸相同,但重量增加了2吨。它有更厚的装甲,但仅限于车身和炮塔平台前部。其炮塔与II号坦克的相同,只有14.5毫米的装甲。La.S.100的附加式装甲和其他改进也使整车质量升至了9.5吨。La.S.138坦克已黔驴技穷。它除了在采用相同发动机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最高速度之外,该坦克与“更差的”La.S.100坦克相比并没有任何优势。

轻型师的坦克

VK 9.01坦克研制工作的启动并不意味着La.S.138坦克被取消。193810月,相关方面向军备局的代表(其中包括克涅普坎普)展示了编号为V 8V 11的底盘。这些可能是后来被命名为II号坦克D型和E型的试验原型。E型的行走装置采用了克涅普坎普的设计,但履带上安装有挂胶。II号坦克D型的悬架与最初的设计相比改变很大。它的驱动主动轮和从动轮是全金属的,并且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履带。

部署到一个训练部队的量产版II号坦克D型,1939年夏

这一批新坦克被命名为“8.Serie/La.S.138”。装甲由来自汉诺威的德意志钢铁公司(Deutsche Edelstahlwerke AG (DEW))提供。ZF公司则负责提供变速箱:1938年交付了93台,1939年又交付了3台。根据Nr.600 034号合同制造的II号坦克D型的序列号为2700127085

第一批坦克于193810月组装完毕,但大规模生产在1939年初才开始。最终制造的数量比最初计划的要少得多。在19394月停产之前,总共只制造了43辆。

在柏林参加阅兵的坦克。这些坦克被装到了Faun 900重型卡车上

II号坦克E型的命运更加的惨淡。19393月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根据Nr.600 030号合同制造的坦克在该月月底处于底盘几乎完工的状态。但履带和其他行走装置部件存在问题。工厂于19394月生产出了7II号坦克E型,但仅有底盘。此时,军备局意识到他们不再需要配备20毫米自动炮的La.S.138坦克。没有任何一辆II号坦克E型按照最初的计划得到组装。这些未完成制造的坦克的序列号为2780127808

用卡车运输的来自第3轻型师第67坦克营4连序列号为27009的一辆II号坦克D型。193991日,摄于波兰

完成制造的这些坦克也从未进入德国国防军的常规坦克师。它们被送往特殊部队:卡车运输坦克营(Pz.Abt. verl.)。这些营被纳入轻型师,一种高度机动的部队。这些轻型师不仅拥有II号坦克D型,还有更早的版本,乃至A1型。德国向这些部队分配了大量非标配战车,例如前捷克的LT-35LT-38坦克。它们通过Faun 900卡车运输,这款卡车最多能载重9吨。运输时一辆坦克可装在卡车货斗上,另一辆可由卡车牵引。

据悉,II号坦克D型被列装到第2轻型师第66坦克营以及第3轻型师第67坦克营。也有资料显示,第4轻型师第33坦克营也拥有这些坦克。

被用作架桥车的II号坦克D型,19399

19399月的波兰战役中,这些坦克中至少有一辆被用作架桥车。德国通过卡车运输坦克的尝试并不是完全顺利。军方决定将轻型师改组为坦克师的命令说明了一切。19391018日,第2和第3轻型师被改组为第8坦克师,第4轻型师被改组为第9坦克师。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在波兰战场没有损失任何一辆II号坦克D型。这并不是因为该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其使用频率太低。II号坦克D型被德国坦克师用到了194038日,直至军方下令将这些坦克除役。这些坦克在1940年再度服役,但用途完全不同。

高速火焰喷射器

德国军备局在1939年初讨论了对La.S.138坦克的后续安排。他们知道,La.S.100坦克的替代品与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于是决定为该底盘寻找新的用途。121日,德国军备局决定开发一种喷火坦克,命名为II号坦克F型(Pz.Kpfw.II(F) ),编号为Sd.Kfz.122。军方计划生产90辆该型坦克。

底盘的生产商保持不变,但其他装备的生产则交给另一家厂商。这家厂商便是来自卡塞尔的威格曼公司(Wegmann & Co)。这家货车制造厂与亨舍尔子母公司(Henschel & Sohn)合作密切,但之前并没有坦克制造经验,只参与过超重型K-Wagen坦克的设计。

第一批II号坦克F型之一

最初,威格曼公司获得的概念是一辆质量为11吨的双人坦克。这款坦克装备一款不同的炮塔,并配备一挺MG 34机枪。该坦克还将配备两具独立于炮塔的火焰喷射器。其中的一些设计在经过初稿研讨后发生了一些调整。无线电操作员的位置得以恢复,车组乘员改回三人。无线电操作员除了要承担原有的职责,还要操作一具火焰喷射器。另一具火焰喷射器则由车长操作。

火焰喷射器安装座特写。虽然射程较短,但该坦克的高火力机动性足以弥补

它所配备的两具火焰喷射器以及燃料罐均安装在战斗舱外。无线电操作员操作右侧火焰喷射器,车长操作左侧火焰喷射器。坦克内部仅携带提供压力的储气罐。每具火焰喷射器各配备一个160升的燃料罐,而燃料罐本身有装甲外壳保护。这两个火焰喷射器可以向外侧旋转90度,内侧旋转30度。它们还可以仰起20或下俯10度。这样的火力机动性对于火焰喷射器而言相当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其射程并不远,仅为35米,所以它在攻击时需要移动到很靠近目标的位置。每个火焰喷射器所携带的燃料足够进行40次持续2-3秒的射击。新炮塔中的MG 34可用作辅助武器。

II号坦克F型上使用的火焰喷射器示意图

II号坦克D型和E型底盘于19394月开始抵达卡塞尔。46副底盘在4月至8月间抵达,另外43副以完整坦克的形式于19403月抵达。因此,总共有89副底盘可用于喷火坦克改造。19397月,威格曼公司向军备理事会委员会展示了第一辆由低碳钢制成的试验性II号坦克F型。军方对该坦克很满意,于是威格曼公司着手准备量产。

改造后的炮塔平台和炮塔的装甲板同样由德意志钢铁公司提供。1939年秋,装甲套件开始从汉诺威运抵卡塞尔,相关订单也于1940年完成生产。

来自第100喷火坦克营的喷火坦克。可看到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箱由特殊的外壳保护

1940年1月,军方接收了首批量产的两辆II号坦克F型。此后,该型坦克产量逐渐提高。至4月底,威格曼公司已交付了20辆该型坦克,但却遇到了问题。第一批坦克从3月开始接受测验,现在抱怨纷至沓来。20II号坦克F型都被送回威格曼公司,以按照军方的规格要求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公司5月份的出货量。到了夏季,威格曼公司的生产速度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每月20-22辆。

第一批坦克于194010月完成交货。那时,该型坦克已交付86辆,但由于某种原因,仓库库存中记录的是87辆。或许“多出来”的一辆是原型车。19411月,两辆喷火坦克因故损毁,于是二月又制造了三辆新坦克。II号坦克F型的总生产量为89辆量产版,外加一辆原型车。它们的序列号与“基础”II号坦克D型和E型相同。

只有两个部队使用过这些坦克:分别于19403月和5月组建的第100和第101喷火坦克营。第100营在1940710日接收了43II号坦克F型,并在15日做好了战斗准备。该部队参加了作为海狮计划序幕的演习。

而第101喷火坦克营接收这些坦克的时间要晚一些。该营在711日接收了第一批坦克,但到9月才齐装42II号坦克F型。在19401010日,该营也做好了战斗准备。

101营纵队,白俄罗斯,19416月。在这个纵队中可以看到缴获的Kreuzer Panzerkampfwagen Mk IV 744(e)坦克。到622日,该营缴获了9辆这样的坦克

这些营的装备很乱。根据194121日发布的K.St.N. 1177文件,该营的喷火坦克连拥有19辆坦克,其中12辆配备火焰喷射器。指挥坦克和第4排的坦克是配备加农炮的普通II号坦克。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要更有趣。到19412月,一个由被缴获的英国坦克组成的连队被编入第100营(Beutepanzer-Kompaniee),意思是缴获坦克连),该营拥有9Kreuzer Panzerkampfwagen Mk IV 744(e)坦克。这些坦克被换上了II号坦克D型上所使用的履带。到了1941618日,这些坦克已不再属于该营。此时,该营拥有24II号坦克、42II号坦克F型、5III号坦克和1辆指挥坦克。

101营拥有的武备很相似,只是多了一辆II号坦克。所有采用II号坦克E型底盘的II号坦克F型最终都被送到了这个部队。这些坦克配备了两种履带。一些坦克的履带带有挂胶,另一些则没有。这情况不是坦克手们造成的,这些战车从工厂出来的时候就是如此。喷火坦克也经过了改造:加装烟雾弹发射器。

被缴获后送至库宾卡的采用II号坦克E型底盘的II号坦克F型,19419

在与苏联开战之初,第100喷火坦克营被分配到了第18坦克师。该营跟随大部队越过白俄罗斯并继续前进,最终于10月中旬抵达莫斯科附近。到1020日,42辆喷火坦克只剩下了7辆。115日,德国军方决定从前线撤下该营。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喷火坦克就此告别战场。该营拥有的2II号坦克、2II号坦克F型和1III号坦克被移交给了第18坦克师。至于这些坦克在战场上坚持了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挂胶在战斗中磨损严重

101喷火坦克营隶属于第3坦克集团军。该营首次参加作战是在波罗的海,但该营最后也来到了白俄罗斯。具体来说,第3坦克集团军在628日参与了攻占明斯克的战斗。这批喷火坦克也参加了在勒佩尔和森诺的坦克战。后来,这些坦克到了斯摩棱斯克州作战。

这里很可能就是红军缴获第3集团军一辆喷火坦克的地方。一辆战术编号为311的喷火坦克被送往位于库宾卡的NIIBT试验场进行研究。由于火焰喷射器的设计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试验人员对其作出了详尽的描述。但苏联无意仿制它。

同一辆坦克的后方。炮塔背面的标记是第101喷火坦克营的特有标记

根据相关文件,到1941118日,第101营拥有的喷火坦克只剩下5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现存资料,该营在1118日还拥有10II号坦克、12II号坦克F型和2III号坦克。此外,喷火坦克还于1116日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参与了战斗。后来,该营的坦克被移交给第2坦克师,但喷火坦克很快就被抛弃了。该营于128日正式撤离前线,但实际上,到那时,第2坦克师已经使用该营拥有的坦克数周了。可以肯定地说,II号坦克F型的战斗生涯于194112月初正式结束。

在沃洛科拉姆斯克附近被抛弃的II号坦克F型。194112月上旬

用于指代这些坦克的名称值得一提。它们的官方名称是“Pz.Kpfw.IIF)”。在文件中,它们也被称为“Panzer II Flamm”和“Pz.Kpfw.II Fl)”。同时,它们在文献中最常被称为“Flammpanzer II”或“Flamingo”。但这些名称与现实并没有什么关联。

1940年3月,曼恩公司提议制造150La.S.138底盘,但军方直到一年之后才回复,并与之签订了一份第二个系列的Pz.Kpfw.IIFlamm)的生产合同。按计划,该批坦克将于19418月开始生产,并于19422月完成。根据第41号坦克计划,德国国防军将获得总共250辆采用La.S.138平台的喷火坦克。然而,完成日期被推迟到了19424月。生产则按照原计划于19418月开始。

第一批Pz.Kpfw.II (Flamm) Ausf.B底盘之一。行走装置经过了明显的修改,尤其是履带、驱动主动轮和从动轮

这些命名为Pz.Kpfw.II (Flamm) Ausf.B的坦克与第一个系列的坦克有些不同:首当其冲的区别在于悬架。履带的设计得到了改进,从动轮和驱动主动轮也换了。为了区分旧坦克和新坦克,II号坦克D型又被分为D1型和D2型。值得注意的是,II号坦克D2型从未被改造成常规坦克。它们最初仅被作为II号坦克(F)B型的底盘生产出来。

仅存的几张II号坦克(F)B型照片之一。开始生产后不久,它们便被改造成了坦克歼击车

II号坦克(F)B型的总产量为52辆,序列号为2710121252。最后三辆于19423月制造完毕,之后便停产。这些坦克最终进入了训练部队,没能走上战场。至少没能作为喷火坦克走上战场。在仔细研究了II号坦克F型在战斗中的使用经验后,德军指挥部决定不再生产该型坦克。已走下生产线的坦克全被改成了其他型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