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轻型拖拉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领导的一个特别技术委员会掌管了德国所有坦克的研制。该委员会任命了一名来自汽车部队的上尉约瑟夫·沃尔默(Joseph Vollmer)来指导设计工作。德国在一战后失去了研发和生产坦克的能力,一部分工程师离开了德国,开始为其他国家研制坦克。不过,在仅仅几年之后,新战车的研制工作就恢复了,在一战中生存下来的公司又获得了机会。克虏伯集团(Krupp)便是这些公司之一。

LK.II的重新构想

克虏伯钢铁铸造公司于19世纪初成立于黑森州,到世纪末已成为制造业巨头。它的发展极为迅猛,所生产的武器,尤其是大炮,很快成为了这家公司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仅黑森州的克虏伯公司就拥有多达14万名员工。这是一支强大的制造大军,能够为当时的皇帝提供任意口径、任意数量的武器。

克虏伯自然不会错过像坦克这样有前途的新奇事物。德国A7V坦克车身的一部分就是在黑森州制造的。克虏伯要是打算自己制造坦克,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意外。当LKLeichter Kampfwagen,意思是轻型战车)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于1917年开始时,克虏伯的机会来了。克虏伯与戴姆勒(Daimler)联手,向沃尔默上尉发起了挑战。

虽然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但克虏伯却没能取得胜利。由克虏伯和戴姆勒研制的Kleiner Sturmwagen(意思是小型突击车)性能不如竞争对手的坦克。这辆由两家制造业巨头合作设计的坦克更像是装甲拖拉机,而非坦克,其性能也难免让人忧心。沃尔默的前置发动机和后置战斗舱设计似乎更为可行。当然,胜利是短暂的,因为德军从未接收过任何LK II坦克。

格奥尔格·哈格洛克的专利插图,这是少数已知的Kleiner Sturmwagen(小型突击车)坦克记录之一。现代化后的坦克将采用这种悬架。该项目的一些解决方案被用到了Kleinetraktor(意为小拖拉机)上

1920年代上半叶,德国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和经济衰退,武器制造商几乎进入了停产状态。由于无法在德国工作,沃尔默选择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在那里研究轮履转换式坦克。但在1925年,德国又悄悄地重启了坦克的研制工作,克虏伯也再次参与其中。军方最初的想法是在现有拖拉机底盘上开发自走炮。

第一批有关为保密而化名为Kleinetraktor的坦克的资料出现在19283月,但相关工作很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因为到那时,另一款战车(最初命名为Armeewagen 20)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研制这辆重达15吨的战车的工作采用招标的形式,戴姆勒-奔驰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将与克虏伯公司同台竞争。军方当时希望这些坦克能够成为德国坦克部队未来的中坚力量。然而,相关人员很快就发现,这种战车复杂且成本高昂,而且较短的75毫米火炮并不是反坦克的最佳选择。他们需要一款更小、更简单、更便宜并且没有多余功能(如两栖能力)的坦克。历史在重演:继A7V重型坦克之后,德国不得不设计LK轻型坦克。

埃里希·沃尔弗特的DE514219C号专利的示意图。该专利于1929621日提出申请,这意味着该构思可能在几年前就已经诞生了。别被“拖拉机”一词所欺骗,这是Kleinetraktor坦克的传动和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Kleinetraktor的概念设计由克虏伯和负责装甲车研制的第六军备局共同完成。埃里希·沃尔弗特(Erich Wolfert)是克虏伯方面的负责人,也是克虏伯装甲车部门的关键人物之一。另一个关键人物则是设计Kleiner Sturmwagen坦克悬架的格奥尔格·哈格洛克(Georg Hagelloch)。两人后来开发了B.W.坦克(再后来的IV号坦克)的悬架。德国坦克设计界的另一个未来支柱海因里希·克涅普坎普(Heinrich Kniepkamp)也作为第6军备局的代表参与了此次合作。

由第六军备局制定的初始规格要求为:一辆6吨重,配备60马力发动机,最高速度为40公里/小时的战车。对于一辆功重比仅为10马力/吨的战车,提出如此高的设计时速显然是缺乏经验之举。即便是拥有好得多的悬架、仅重5.4吨的PzI Ausf.A坦克,最高速度也不过37公里/小时。当时还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优良悬架设计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德国工程师对橡胶金属复合履带抱有希望。这项发明出自雷诺FTRenault FT-Kegresse)坦克,它能够提高坦克的最高速度和地形适应力。

克虏伯Leichttraktor坦克最初的样子,1930年春

从概念上讲,Kleinetraktor坦克只是LK 的缩小版,从命名上讲相当于LK II型坦克。军方计划在1929年生产出第一辆原型,然后在1931年开始批量生产,首批17辆每辆价格5万马克。克虏伯被选为制造商,且需要制造两辆实验原型车。然而,到192958日,相关人员意识到规格要求与现实有些脱节。在采用60马力发动机的情况下,这辆坦克无法达到要求的速度。

5月26日,沃尔弗特、哈格洛克和第六军备局的代表举行了一次会议,以敲定坦克的规格。其装甲厚度被设定为14毫米,能够抵御从任何距离射来的步枪口径子弹。整车质量为6吨,并将使用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37毫米火炮作为主武器。每辆坦克都将配备一个无线电装置和一个烟幕装置。其命名也有所更改:由于另一个项目也以Kleinetraktor命名,该战车被更名为Leichttraktor(意思是轻型拖拉机)。

短暂领先

那次会议还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克虏伯不再垄断Leichttraktor坦克的生产。有另外两家公司参与了这次竞标:它们分别是莱茵金属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笔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作了介绍,所以不再在此赘述。

而戴姆勒-奔驰公司则并没有太重视Leichttraktor计划。所有参与竞标的厂商都需要使用低碳钢制造两辆原型车,但戴姆勒-奔驰的计划甚至没有进入到草稿阶段。戴姆勒-奔驰设计的坦克一开始命名为Armeewagen 20,于1928314日更名为Grosstraktor。但到了7月,戴姆勒-奔驰直接退出了该计划,不过它仍需参与一部分研制工作:排量7.8升、10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M36发动机是最适合这款新坦克的发动机。迈巴赫(Maybach)发动机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但它的重量多出40公斤,并会占用更多空间。

排气管被设置在了尽可能高的位置。想必无线电操作员不会喜欢这样的设计

1928年73日,M36成为了Leichttraktor坦克的标配发动机,并配上了克虏伯3吨卡车上所使用的变速箱。其发动机位于车体前部,用一根传动轴连接到后部的变速器和主动轮。根据最初的规格,Leichttraktor3900毫米,宽1850毫米,高2000毫米。设计质量仍为6吨。

它尺寸比雷诺FT坦克还小,类似产品中只有T1轻型坦克比它更小。这款美国坦克可能影响了Leichttraktor的设计,因为其广告在1928年夏天已经出现,当时正值Leichttraktor项目最活跃的时期。对其设计影响更大的是Mk.I中型坦克Mk.II中型坦克,这两款坦克的诞生时间更早。

尽管Leichttraktor坦克的体积较小,但仍可容纳4名车组乘员: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无线电操作员坐在车体内,一名炮手和车长(兼作装填手)则坐在炮塔内。

该坦克之所以以Leichttraktor命名是有所根据的。克虏伯认真考虑过采用60马力发动机的商用LZ leichte Zugmachine,意思是轻型拖拉机) 拖拉机的设计思路,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放弃了。克虏伯在其底盘上安装了一个驾驶舱和一个车厢,而不是炮塔和炮塔座。一款采用该底盘的弹药运输车具有类似的设计(没有炮塔或炮塔座)。根据现存文件,德国生产过这款弹药运输车。车体上的箱形装甲舱让其变成了一辆前线观察车,外形也变得类似于英国Mk.II中型箱式坦克。最终,Leichttraktor坦克被考虑作为自走炮的底盘。

坦克前部的设计让人不免产生诸多疑问,尤其是进气格栅的设计

该战车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变化。19287月下旬,军方意识到速度要求过于乐观,于是将时速要求降低到了35公里/小时。10月,冷却系统得到了重新设计。大约在那个时候,其木制模型制造完毕。

到了10月下旬,军方与克虏伯签署了一份生产两辆原型车的合同。该项目的总金额为23万马克。与莱茵金属不同的是,克虏伯并没有获得制造自走炮的合同。也许德国军方那时已经开始对此项目生疑了。

两家厂商用了1929年一整年的时间设计和准备制造试验车。最终,在1930年初,克虏伯向第六军备局的代表展示了在一些文件中被称为Kp.L.Tr.的坦克的底盘。该战车能够从容地驶过泥泞路段,军方似乎颇为满意。克虏伯估计,第一辆坦克的组装可以在41日之前完成,而第二辆可以在51日之前完成。克虏伯的估计很准:相关工作在426日提前完成。

在对该战车进行仔细的检查,尤其在将其与莱茵金属的设计进行充分比较后,检查人员提出了许多问题。

坦克尾部有一个大尺寸舱口,车组乘员只需要使用这个舱口便可离开坦克

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的设计都未能符合重量要求。战车的实际尺寸比要求的规格长20厘米,高13厘米,宽20厘米。质量则为7900公斤,比要求的高出三分之一。难怪其实际最高速度未能超过30公里/小时。尽管莱茵金属的坦克更长更重,但它的车身设计是当时前置发动机坦克中的佼佼者。

Kr.L.Tr.坦克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两辆战车的差距。即使这辆坦克的车身是焊接的,这种先进工艺的优势也被多处问题设计给抵消了。克虏伯的轻型坦克更接近一战时的战车。

克虏伯的几处设计让人觉得他们设计的是在最后一刻匆忙披上装甲的拖拉机。装甲散热格栅的设计会导致子弹轻易地弹入车身内部。然而,与完全没有保护措施的水箱加注口相比,这算不上什么。

车组乘员要是见到设计发动机舱顶盖的工程师,毫无疑问会破口大骂。它的形状非常复杂,而且必须将其完全拆下才能维修发动机。驾驶员的舱口看起来也很奇怪,形状就像是条顿骑士的头盔,要从那爬出来是不可能的。车身侧面的另一个舱口也是用来离开坦克的,不过,车组乘员大概从没使用过它,因为使用后舱口应该更为方便。

拆下装甲和水箱时的前部

其悬架也存在诸多问题。该坦克每侧各有13个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当撞到障碍物时,只有一个负重轮负责吸收冲击。而其他负重轮则被连接到一个复杂的转向架系统,而该系统仅由一个板簧支撑。天知道克虏伯的工程师为何会发明出这样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设计。它的维护无疑会比发动机的维护更让人头疼。该坦克的侧面还设置有裙甲,但裙甲上却没有任何可以减轻车组乘员负担的小开口。一旦悬架出现问题,则必须拆除整个裙甲。

展示一次悬架要比描述它来得容易

检测人员唯一没有抱怨的部位是炮塔。两辆坦克都采用克虏伯设计,但由莱茵金属制造的炮塔。该炮塔的设计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最先进的了。奇怪的是,设计师并没有在炮塔顶设置任何舱口。炮塔座圈的直径在当时可以说是令人惊叹:直径达1400毫米。该炮塔呈圆锥形,顶部设有观察装置。另一个新奇之处是所有武器共用一个炮盾。尽管美国人在此之前已发明了同轴武器,但这款德国坦克才是率先采用了现代同轴武器设计的坦克。

在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底盘上看到如此先进的炮塔,违和之感油然而生。没有人预期他们的设计能够战胜莱茵金属的设计,而试验让这一担忧变成了现实。

在苏联测试

1930年57日,编号为3738的两辆Kp.L.Tr.坦克都被送往了位于喀山的试验场。这个试验场通常被称为喀马(KaMa),而它真正的名称则是TEKOOSOAviaHim,意为国防、航空和化学工业合作协会技术测验场)。德国送坦克到这里接受测试,而德国的坦克手也在这里接受训练。一方面,德国人终于得以在不受监视的情况下测试自己的战车。另一方面,苏联工程师得到了接触到德国设计的机会。不过,德国在苏联测试坦克,受益更多的一方是苏联,而非德国。

1930年,37号坦克行驶了365公里,38号则行驶了534公里。经过最初几个月的测试,相关人员认为克虏伯的坦克需要大幅修改。除了必须加强水箱外,悬架也需要重新设计。主动轮必须在7月底之前更换。悬架及其每侧的单个板簧表现不佳,橡胶金属履带性能也不好。由于形势严峻,哈格洛克不得不于193010月亲自前往TEKO

唯一已知的Kp.L.Tr.坦克(采用第二种悬架)的图纸记录

在研究了相关问题后,克虏伯的工程师开始开发一种新的悬架。橡胶金属履带的设计被舍弃,因为它显然不适合坦克。除了从动轮及从动轮座之外,旧悬架中的所有东西都被抛弃了。留在德国的弹药运输车被用作新悬架的测试平台。

克虏伯工程师并没有寻求简化的解决方案。坦克每侧的负重轮数量减少到了八个,但却采用三种不同的尺寸。最前面的轮子最大,最后面的轮子最小。为了提高其可靠性,中间的六个轮子由横梁连接。这只能说是一种奇怪的设计取代了另一种奇怪的设计。对于性能不佳的主动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有可拆卸齿冠的新型主动轮。最后,设计师给坦克配备了全金属履带。

采用经修改的第二种悬架的该型坦克。新悬架使用了弹簧,更换了驾驶员舱口,并安装了挡泥板

新悬架的研制工作始于193012月。同时,相关人员还设计了一款更可靠的变速器。在新的元件经过测试后,它们被送到苏联进行安装。大约在那个时候,Kp.L.Tr.坦克装上了挡泥板,以挡下行驶过程中履带所刨起的泥土。

新的悬架也被证明存在问题,德国接二连三收到故障报告。由于在测试中表现不佳,从动轮的设计最终也不得不调整。然而,该坦克的设计存在一些任何现代化改进都无法解决的缺陷。1931910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前置发动机会使驾驶员出现行使疲劳,所以并不是个好的设计。

最终方案修改了进气格栅的设计

在试验之后,悬架再次被改动,每侧的负重轮数量增加到了9个。悬架中的其他部件也发生了变化。该坦克的长度增加到了4295毫米,质量预计增加到8.4吨。新的悬架于19321月在弹药运输车上测试成功。此时,37号坦克已行驶了697公里,38号坦克行驶了371公里。1932年春夏期间,加长版悬架在TEKO接受了测试,37号坦克又行驶了598公里,38号坦克行驶了1095公里。

当年夏天,两辆坦克被送回德国进行大修。其中至少有一辆配备了新的散热格栅,38号坦克配备了新的天线。驾驶员的舱口也有所修改。193212月,克虏伯决定在悬架中使用垂直弹簧代替板簧,并在每侧各安装4个,但该解决方案到很久之后才得到执行。因这种设计仍然相当陈旧,这样的现代化改造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Kp.L.Tr.坦克的最终配置

尽管该坦克的试验持续至1934年底,但它的命运在此之前就早已注定。1934127日,第六军备局决定开始研制一种新的10吨级坦克——Z.W.坦克(后来的III号坦克)。这宣告了此前项目的终结。然而,Kp.L.Tr.坦克还是得到了德国国防军的采用。在1935年的演习中,一辆安装装甲舱而非炮塔的克虏伯Leichttraktor坦克被用作观察车。这些坦克也一度被用作训练车,但很快便成了纪念碑。

成为纪念碑的一辆Kp.L.Tr.坦克。这为它的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Kp.L.Tr.坦克的最终命运是可以预见的,但很难说Leichttraktor项目是失败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许多坦克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只有苏联MS-1坦克进入到真正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即使是颇为成功先进的维克斯Mk.EVickers Mk.E)坦克,也只能在国外获得声誉。

尽管Leichttraktor坦克的研制得到高度保密,但其在世界坦克制造史上仍然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它的炮塔设计影响了其他坦克制造者的设计,这在瑞典的坦克上尤为明显。兰德沃克L-10Lansdverk L-10)坦克的炮塔可以说是Leichttraktor坦克炮塔的复刻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许多瑞典坦克都采用过类似的设计。考虑到兰德沃克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并不奇怪。波兰7TP坦克的炮塔也具有Leichttraktor炮塔的一些特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