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精悍

二战期间,德国坦克制造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充分利用过时的战车,包括那些退居二线的德国坦克部队主力战车。某辆坦克过时了并不意味着它会被报废。一部分过时的坦克会被送往训练单位,而一部分则会得到现代化改造。过时的坦克,尤其是轻型坦克,经常被改装成自走炮或工程车。这就是等待德国第一款量产坦克——I号坦克(PzI)的命运。I号坦克在二战伊始便已过时。

小幅机械化步兵火炮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步兵部队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火炮。除了反坦克炮和迫击炮外,步兵还配备榴弹炮和所谓的“步兵炮”(Infanteriegeschütz)。按照参数(炮管长度、高仰角),这些火炮更接近榴弹炮,但却被正式确定为团属火炮。

苏联对缴获的15 cm sIG 33进行测试,1942年

德国步兵使用两种步兵火炮:轻型的7.5 cm leIG 18和重型的15 cm sIG 33。这门重炮的定位耐人寻味,因为任何其他军队都没有使用过这种重炮。它的某些特性类似迫击炮,这并不奇怪。sIG 33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敌人的防御工事。最初,该火炮由驮马牵引,但后来出现了可以用火炮牵引车牵引的版本。两者之间很容易区分:为了提高最高牵引速度,摩托化牵引版的车轮上有橡胶轮圈。

sIG 33的性能非常出色。它最大的缺点是,对于步兵火炮而言,它过于沉重:其重量高达1786公斤。重量问题可通过拖拉机(包括半履带车)部分解决,但敌人不太可能让拖拉机在战场上畅通无阻地行驶。七名炮组成员需要合力才能勉强移动该火炮。此外,重型步兵炮有时不得不抵近射击。这曾在1939年秋于波兰发生。

机械化sIG 33的合理解决方案出现在1940年初。这并非对这种火炮进行自行化改造的第一次尝试。sIG 33曾在苏联获准以NM的名称制造。苏联是首个提出在自走炮上搭载该火炮的国家。NM的俯仰机构被安装在了SU-5上,这是一种使用T-26组件制造的自走炮。由此诞生的战车被命名为SU-5-3。由于多种原因,它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生产。

而在德国,同样的故事却在朝着截然不同的发展。

安装在无炮塔的Pz.Kpfw.I Ausf.B上的15 cm sIG 33(mot S)。可看到该火炮架在焊接至挡泥板上的加固支架上。该火炮设置在驾驶员上方

1940年初,施潘道的埃克特公司(Altmärkische Kettenfabrik)接到了在PzI Ausf.B底盘上开发自走炮的订单。军方选择埃克特并非巧合:埃克特是莱茵金属集团(Rheinmetall-Borsig AG)的子公司,该集团是sIG 33的开发商和生产商。

使用PzI Ausf.B的底盘也合乎逻辑。在波兰战役结束后,有大量此款坦克需要维修。这场战役让只配备机枪的坦克并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事实变得无可争辩。比PzI Ausf.A更强大的引擎和更长的接地面让PzI Ausf.B更适合作为自走炮的底盘。PzI Ausf.A则被改装成了弹药运输车(共改造了51辆)。此外,有24PzI Ausf.A坦克被改装成自行高炮,这款高炮被命名为2 cm Flak 38 auf Pz.Kpfw.I Ausf.A。这些自行高炮在什切青的斯托沃公司(Stöwer)生产,其战斗性能非常不可靠。

这辆自走炮的车组对他们的战车进行了许多修改。他们加装了一个临时弹壳收集袋,并在炮台中安装了无线电装置

在埃克特生产的该款自走炮有个很好记的名称: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意思是安装在PzI Ausf.B底盘上的15厘米机动sIG 33火炮)。但其设计同样让人诟病。它通常被称为Sturmpanzer II号突击炮)或Bison(野牛),但它名不副实。

埃克特在接到这个不同寻常的任务之后生产了一辆不一样的战车。对底盘的改造只是简单地移除炮塔平台。本应安装的火炮俯仰机构应要求未得到安装。该火炮只是简单地按原样被推到PzI Ausf.B底盘上,然后加以固定而已。由于sIG 33的轴距太宽,不得不搭在挡泥板上。由于挡泥板无法承受如此重量,工厂将其轮子接到了特殊的加固支架上。

为了防御步枪射击,其正面和侧面(部分)设置了防护罩。该自走炮的高度为2.7米,重量为8吨。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它便成为了二战德国国防军最高耸的履带式战车。它的车组乘员有七人,其中三人乘坐Sd.Kfz.10半履带车跟随,该半履带车也被用作弹药运输车。该自走炮自身只携带少数炮弹(2-3枚)。它没有无线电装置。乘员只能使用便携式无线电。

来自703摩托化重步兵炮连的第五辆自走炮,1940年6月。炮架上的铭文显示,该自走炮的一名车组乘员于当年5月24日死亡

如此奇怪的设计并没有被德军指挥部否决。即便它的缺点明显,却有一优点:它提高了sIG 33的战场机动性。19402月,一批共计38辆的该型自走炮制造完成。实际上,用“制造”一词并不准确,因为根据相关通讯,埃克特并没有参与这个过程。这些自走炮很可能是在军方车间完成了改造。

军方为该型战车组建了一种特殊部队:摩托化重步兵炮连(s.IG.KpMot.S))。根据编装,每个炮连配备6辆自走炮。其中分三个排,每个排装备2辆自走炮和4Sd.Kfz.10半履带车。至1940年春,六个炮连组建完毕,分配情况如下:

  • 701机动重型步兵炮连- 第九坦克师
  • 702机动重型步兵炮连- 第一坦克师
  • 703机动重型步兵炮连- 第二坦克师
  • 704机动重型步兵炮连第五坦克师
  • 705机动重型步兵炮连- 第七坦克师
  • 706机动重型步兵炮连- 第十坦克师

在法国战役开始时,所有六个炮连都已完成战备。其在战斗中的表现喜忧参半。一方面,其火炮的火力令人印象深刻。一发就能打垮一座房子。另一方面,它存在很多缺点。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由于体积大,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幸亏这场战役持续时间不长,否则该款新型自走炮会承受巨大损失。

PzI Ausf.B底盘的超载带来了很多问题。在行军中出现故障是家常便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战车的奇特设计在这时却起到了作用。底盘搭载的重型火炮可以直接卸下,然后挂在底盘后面。武器运载车的概念可能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一种可以安装牵引式火炮的自行式底盘。

一辆名为“Alter Fritz”的被摧毁的自走炮,这是第703连的第一辆自走炮。奇怪的是,直至1941年春末,它依然在该部队的装备清单中

有三个炮连参与了对南斯拉夫的入侵:它们分别是第701、第703和第704连。一个月后,在入侵苏联期间,所有的自走炮都上了战场。在这段时间里,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经常被用作坦克歼击车。显然这并非这些战车的设计用途,不过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例如,第705连成功击毁了两辆坦克,而第702连也击毁了几辆。与在法国战斗时一样,sIG 33火炮大部分时间都在被牵引,而不是搭在底盘上。

某个炮连的第五辆战车正在过浮桥,东线,1941年夏

尽管苏联战场与法国战场截然不同,但这些炮连的损失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第706炮连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于1942年初解散。其他炮连的战斗时间要长得多。第702炮连于194212月解散,而其他炮连则是在19437月。截至当月底,第五坦克师仍有一辆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

伏罗希洛维茨拖拉机正在牵引一辆从第705炮连缴获的自走炮。1942年冬

这种自走炮的诸多缺点并没有让德国军方将它拒之门外。相反,对于一个近乎即兴的设计而言,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已经相当不错,这从其相对较长的服役时间就可以看出。同时,实战经验表明PzI并不适合此类任务。其底盘更适合其他自走炮。

莱茵和波西米亚的混合设计

轻型自走炮坦克歼击车的概念是1920年代中期在德国诞生的。莱茵金属生产的轻型牵引车自行火炮和轻型自行火炮便是其中的产物。由于设计缺陷和其他原因,该概念随后被放弃。之后,在半履带底盘上打造坦克歼击车的想法诞生了。相关人员完成了原型车的制造,但研制工作没能走多远。

德军的47 mm PUV vz.36,1941 年

1940年初,在全履带式底盘上制造轻型坦克歼击车的想法又出现了。原因很简单:德国军方发现其反坦克武器不足以对抗B1重型坦克Char B1 bis)。德国的3.7 cm Pak穿透力不足,而88 mm Flak 18高射炮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太差。德国人在占领捷克后获得的47 mm Skoda PUV vz.36火炮是相当不错的收获。

PUV vz.36能够在一公里外击穿55毫米/60度倾斜的装甲。这足以在中距离对抗B1重型坦克。该火炮也有缺点:它比3.7 cm Pak重,且运输速度受限于木制车轮。该火炮获准装备二战德国国防军,编号为4.7 cm Pak 36t)。斯柯达公司(Skoda)继续了生产,在1939年向其新客户交付了200门火炮。这些火炮以及后来为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生产的型号,都配备了采用钢轮圈和充气轮胎的新车轮。

1940年春制造的132辆Panzerjäger I之一

埃克特还收到了在PzI Ausf.B底盘上制造坦克歼击车的订单。实验原型车于1940210日制造完成,后由元首亲自检验。埃克特物尽其用:炮塔平台的顶部和后部被换成了一个开放式炮台。与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不同,该坦克歼击的炮台是焊接的,而非铆接。PUV vz.36的俯仰机构以及新的炮盾都安装在炮台内部。

该坦克的乘员增加到3人,战斗舱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无线电装置和84枚炮弹(其中74枚为穿甲弹)。其重量并没有增加太多,仅增至6.4吨,这有助于保持其机动性。它的编号并不比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简单,叫作4,7 cm Pak (t) (Sfl) auf Pz.Kpfw.I (Sd.Kfz.101) ohne Turm(意为安装在没有炮塔的PzI Ausf.B底盘上的4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该坦克歼击车的设计比突击型自走炮好上许多

在第一辆坦克歼击车下线之前,德军内部爆发了一场斗争。一方面,坦克部队想要这些新的坦克歼击车,因为它们采用的是坦克的底盘。另一方面,步兵也需要高机动性的反坦克炮。最初,坦克部队是胜利的一边:在向元首展示的前一天,按计划步兵部队只获得132辆中的10辆。然而,第二天一切都改变了:上层决定将所有的自走炮都归入由步兵反坦克营组成的部队。

这些计划自然遭到了反对。220日,古德里安指出,步兵部队会面临备件和维修方面的问题。在他看来,将坦克歼击车交给坦克部队,将牵引式反坦克炮留给步兵更合乎逻辑。

在争论中,这款战车还被称为PanzerjägerPanzerjäger Pz.IB。后来,它才得到Panzerjäger I的正式名称。

Panzerjäger I的战斗舱。很难说它宽敞,但考虑到设计师所面对的困难,这已经算是能够交代的了

Panzerjäger I的生产是在埃克特进行的。19403月计划进行40辆的改造,4月再完成60辆,5月完成30辆。其间,克虏伯公司(Krupp)也参与制造了60套炮台。在克虏伯的通讯中,这些战车的编号为La.S.47。另外72副炮台是在汉诺威的Deutsche Edelstahlwerke AGDEW)制造的。斯柯达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他们获得了为该坦克歼击车生产火炮的合同。

由三人组成的坦克歼击车车组。车组乘员穿着坦克兵制服,而车长穿着步兵制服的情况并不罕见

根据1940320日签发的军备局计划,132Panzerjäger I将按以下方式分配。分别负责弹药和火炮的第一分部(Wa.Pruf 1)和第四分部(Wa.Pruf 4)各接收一辆。到41日,36辆战车将列装6个连,组成两个坦克歼击营。到51日,54辆自走炮将再组成三个营,到61日将再分派36辆。6辆备用。

实际上,只有第521坦克歼击营的各炮连分别接到了6辆该型自走炮。该营是在194042日由一个牵引炮部队改组而成。其他营的组成有所不同。第616634670营各有3个连,每连有9辆自走炮。到531日,另一个配备18辆自走炮的营组建完毕,外加一辆备用。实际上,最后两辆自走炮在埃克特停留了很长时间。斯柯达向来经常出现延期交货的情况。倒数第二辆Panzerjäger I19409月完工,而最后一辆则是到了19417月完工。

埋伏中的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I营里的车长们对其低矮的外形有各种见解

由于这些自行反坦克营成立得太仓促,导致车组乘员未能充分熟悉他们的战车。尽管如此,Panzerjäger I19405月至6月的战役中表现出色。该战车的车身相当低,故障发生的频率不像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那样高,虽然存在一些备件问题,但很快就得到了解决。Panzerjäger I证明了自己是对抗法国坦克和防御工事的有力武器。

一辆正在过桥的自走炮,法国,1940年春

当然,该自走炮也有其缺点。车组乘员抱怨车舱视野差,战斗舱过于狭窄。弹药容量不够,而且高爆弹的比例增加到了50%。尽管存在这些缺点,Panzerjäger I还是被认为是一种比牵引式火炮更强大的武器。

来自第605坦克歼击营的第二批生产的Panzerjäger I。该部队的32号战车被保存至今

这些结果带来了又一批自走炮的生产订单。1940919日,军方与克虏伯签订了70套炮台的合同。第二批战车的炮台稍有不同,安装了额外的侧装甲。

最初,埃克特计划再次将PzI Ausf.B改造成Panzerjäger I,但相关计划在1015日发生了变化。由于忙于生产StuG III Ausf.B,埃克特在斯潘道只完成了10辆的改装。道依茨公司(Klöckner-Humboldt-Deutz)作为被选厂商。这家公司(旗下有马吉鲁斯公司(Magirus))却是因他们生产的卡车而闻名。尽管如此,在194012月至19412月期间,军方还是让其负责将60辆坦克改装成Panzerjäger I

这款新的坦克歼击车被分配到第529605营,各27辆。另一个接收这些战车的部队是隶属武装党卫军的一个由9Panzerjäger I组成的连。其余的则被送往第900训练旅。由于该旅于19417月参加了在苏联的战斗,因此它不光只是一个训练单位。

这辆自走炮在1941年被击毁。从前装甲的补丁来看,这并非第一次

除第605坦克歼击营外,所有装备了Panzerjäger I的部队都在东线作战。这些部队总是在承担完全不合适其定位的任务。例如,第529营接到了更适合III号突击炮(StuG III)完成的任务。坦克歼击车的装甲不如突击炮,它们更加脆弱,所以损失惨重。Panzerjäger I还受到了许多技术问题的困扰。问题通常都出在负重轮上,导致其无法幸存长途行军。

被缴获的第一批Panzerjäger I中的一辆,莫斯科,1943年夏

47毫米火炮足以对抗苏联的T-34坦克。此外,1941年开始生产的Pz.Gr.40次口径弹,让这些坦克歼击车也能够对抗KV坦克。然而,还是有140Panzerjäger I1941年被击毁。其余的一直战斗到了1943年初。这些战车在第521坦克歼击营的服役时间最长,最终在斯大林格勒与第6集团军一同折戟。

605坦克歼击营值得一提。19413月,它被派往利比亚,并被编入第五轻型师。1941年,该营损失了13辆战车。大部分损失发生在11月,英国发起“十字军行动”当月。该坦克歼击车的对手之一是英国的玛蒂尔达坦克。在600-800米的距离上,其穿甲弹无法穿透玛蒂尔达坦克,但造成的破片有时能对其车组乘员造成伤害。要穿透玛蒂尔达坦克的装甲只能使用次口径炮弹。但炮兵总是在抱怨这种炮弹太少。

不同视角下的同一辆战车

包括增援部队在内,到194210月阿拉曼战役开始时,第605坦克歼击营拥有11Panzerjäger I。在这场战斗中,英国人俘获了三辆该型自走炮。其中编号为32的自走炮被移交给了美国人。这辆战车在阿伯丁呆了很长时间。在1980年代初,它被归还给德国,并在那里得到了修复。目前,它是世界上幸存的唯一一辆Panzerjäger I

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不同,德国第一款量产的坦克歼击车性能非常出色。尽管存在许多缺点(主要与底盘有关),但Panzerjäger I还是达到了军方的预期。诚然,PzI底盘值得批评,但它并非最糟糕的。1941年夏,4.7 cm Pak(t) (Sfl) auf Fgst.Pz.Kpfw.35 R 731(f)在战场上只坚持了两周不到的时间便黯然退场。

一辆被废弃的,采用Panzerjäger I底盘的自走炮,柏林,1945年5月

最后,我们还要提一款由Panzerjäger I改造而成的自走炮。在19454月的柏林战役中,德国人使用了一辆搭载75毫米48倍径StuK 40火炮的战车。我们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辆自走炮,我们只知道德国人在柏林使用过它,随后抛弃了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