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式自行火炮:带毒刺的大黄蜂

德国“自行火炮炮架(Selbstfahrlafette)”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取一辆轻型或中型坦克,并使用其部件建造一个带有防弹装甲的底盘。在底盘上再安装一个稍微修改过的牵引炮。由于这种现象,德国炮兵的机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野蜂式自行火炮成为了德国最强大的“自行火炮炮”。这辆自行火炮成为了德国自行火炮的一个象征。

激烈的竞争

在1942年,克虏伯是中型自行火炮的的核心。在二战前这种战车的研发工作就已经在埃森开始了。结果很复杂。用于对付地堡提出的10.5 cm K. L/52 Selbstfahrlafette最终成为了Pz.Sfl.IVa,被称为Dicker Max(大麦克斯)。这个名字不是偶然的。它的重量达到22吨,但只配备了一台180马力的发动机。这辆战车由于机动性不强,被重新归类为坦克歼击车。出于多种原因,这些最终被命名为Pz.Sfl.IV (10 cm)的战车的量产于1941年底取消。

如你所见15 cm sFH 18 的重量说不上轻。想象一下,作为车组乘员,你不得不把它推着穿过田野……

从10.5 cm K. L/52 Selbstfahrlafette项目分支下来的另一辆自行火炮情况要好得多。起初它的名字是Pz.Sfl.IV (leFH 18),后来改为了Pz.Sfl.IVb。它在每侧的板簧上有六个轮子,而且拥有与Pz.Sfl.IVa相同的发动机。然而,它的重量减少到了18吨,从而提升了机动性。

该自行火炮的两辆试验原型被称为leFH 18 (Sfl.),于1941年8月13日开工,1942年1月初准备就绪。结果显示这是一辆适合支援坦克的良好战车。但是到了春天,对这种自行火炮的大规模量产开始产生了怀疑。火炮口径对于如此巨大而昂贵的底盘来说太小了,而且战斗舱不是很宽敞。该发动机是专有的,它不能使用其他战车的零件,如车轮和其他部件。

那么OKH(Oberkommando des Heeres,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决定建造一种带有更强力火炮的自行火炮也并不奇怪了。15 cm sFH 15被选为了它的武器。火炮本身很不错,但是它5吨的重量严重限制了在战场上的机动性。

Rheinmetall-Borsig(莱茵金属)被选为了新式自行火炮的研发者。作为克虏伯在B.W.项目中的主要竞争对手,这家武器巨头很快找到了替代品来取代它输掉的招标。该企业集团于1938年在柏林郊区的Spandau开设了Alkett工厂(Altmärkische Kettenfabrik)。他的主要目的是组装自行火炮和坦克,而且这里也是新型的自行火炮研发的地方。

在这里建造的第一批坦克是32辆II号坦克B型,后来这家工厂建造了中型III号坦克。从1940年开始,这家工厂的主要目的是建造StuG III(三号突击炮)。从三号突击炮B型开始到F/8型,Alkett一直是这种战车的唯一供应商。甚至德国最大型的装甲战车StuG 40 Ausf.G都是主要在这里建造的。OKH选择了这家工厂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辆Geschützwagen für sFH 18/1,1942年末。巨大的枪口制退器使这辆战车易于识别

由于III号坦克和基于其底盘的坦克的生产是这家工厂的最高优先任务,所以他们选择这种坦克作为底盘是相当合理的。但在现实中,事情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关于III号坦克进一步发展的想法,在1941年12月被提出。计划在坦克上安装IV号坦克的炮塔和75 mm KwK 40 L/43火炮。坦克被称为III号坦克K型。但该项目并未使用钢铁建造出来。事实证明,驱动装置必须要被重新制造才能安装一个可以容纳更强大的武器的炮塔。这是III号坦克终结的开始。

至于IV号坦克,它的上限更高,达到了25吨。尽管PzIII底盘并没有停产,因为需要它用来制造更强大的带有7.5 cm StuK 40火炮的StuG 40,Alkett还是明白了IV号坦克没有合理的替代品。

最终的设计是使用了III号坦克和IV号坦克部件的混合体。Geschützwagen III的驱动装置与IV号坦克相同。该坦克还继承了迈巴赫HL 120 TRM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浴缸”形的车身也是相似的。ZF SSG 77取自III号坦克。

缺少驾驶员观察舱口也是实验性Geschützwagen für sFH 18/1的另一个独特特征

由于战车需要安装又大又重的149mm榴弹炮,对战车的布局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妥协。除了把发动机藏在火炮下方,工程师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人们会对不得不对战车进行维修的乘员感到遗憾。想要拿出发动机,必须先拆除火炮。然后战车还必须进行部分拆卸。

维修传动装置要简单一些,但是没有起重机的话,依然无法完成。一个包含驾驶室的大型钢板必须被拆除。另外,无线电操作员会共享驾驶舱。但是没有自己的观察装置。

Geschützwagen III/IV的布局

Alkett做出这个决定,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内部的重新布局给了Geschützwagen III 一个宽敞的战斗舱,不仅能容纳榴弹炮,也能容纳四名车组乘员。但是它只能随车携带18发炮弹。

Pz.Sfl.IVa上的“耳朵”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冷却系统。它的重量达到22吨,与大Dicker Max相同,但配备了一台更强力的发动机。Alkett的设计与克虏伯的战车相比,拥有更多可以与已经在生产的坦克共同使用的部件。

来自钢铁厂的自行火炮

第一个实验性原型,被称为Geschützwagen für sFH 18/1,Alkett于1942年底完成。实验性原型尽可能多地使用了IV号坦克的部件。它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一个巨大的炮口制退器。但很快就发现炮口制退器是不必要的,因为即使没有它,火炮的稳定性也是足够的。而炮口制退器在开火时也会扬起大片尘土。

Deutsche Eisenwerke AG的组装线,Werk Stahlindustie,杜伊斯堡

根据实验的结果,战车得到了改进。榴弹炮的炮口制退器被去掉,对驱动装置也进行了几处修改。还使用了III号坦克上的主动轮和最终传动,而非IV号坦克。考虑到Alkett的主要产品是StuG,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决定,特别是因为变速箱已经是使用的III号坦克的。战车还增加了一些辅助元素,例如防水布使用的挂钩。驾驶员获得了观察舱口,这提高了他在行军中的能见度。

这张照片展示了位于火炮下方的发动机和冷却系统

弹药容量少的问题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解决。Alkett没有彻底改造轮子,而是在Geschützwagen für sFH 18/1底盘上设计了一辆弹药运输车。这种战车被称为Geschützwagen III für Munition,编号为Sd.Kfz.165,与Geschützwagen III一样。

实际上他们是相同的战车,只是没有榴弹炮,而且在曾经的射击口的地方有一面护盾。战斗舱内有弹药架。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将战车变为Geschützwagen für sFH 18/1。由于这个特性,生产的车辆数量会根据来源而变化。至于后来有多少辆弹药运输车被转换为自行火炮仍然是一个谜。

Geschutzwagen III,1943年春天生产

与此同时,与生产新的自行火炮相比,Alkett在1942年底之前有更好的事情要做。StuG 40月产量在11月增长到了100辆,12月为129辆,即使当月StuG 40 G型的生产已经开始了。从1943年2月开始在MIAG生产这些战车,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战车的重要性。Alkett在1943年3月还承担了生产带有105 mm榴弹炮的StuH 42的任务。

那么由另一家公司生产Geschützwagen für sFH 18/1就不足为奇了。这家公司是Deutsche Eisenwerke AG,位于杜伊斯堡的Werk Stahlindustie钢铁厂。杜伊斯堡和埃森之间的距离与杜塞尔多夫大致相同。这是象征性的,因为Deutsche Eisenwerke AG的生产联合了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的工作。

Deutsche Edelstahlwerke AG (DEW)是新型自行火炮的装甲板的供应商。从1943年3月开始,装甲的生产被搬到了Deutsche Röhrenwerke AG Werk Thyssen。

使用相同底盘建造的Geschützwagen III für Munition

第一批五辆自行火炮建造于1943年2月。在那时,它们被称为Geschützwagen III。在3月产量达到了26辆,之后的4月为49辆。从5月开始,Geschützwagen III fur Munition进入生产,这降低了自行火炮的产量。在1943年,总计建造了368辆自行火炮和96辆弹药运输车。

NIIBT试验场上被缴获的Geschützwagen III

关于这种自行火炮名字的故事非常复杂,值得一提。到1943年7月1日,它的名字被修改为schwere Feldhaubitze 18/1 (Sf) auf Geschützwagen IV,或者“IV炮车上的重型18/1榴弹炮”。这个名字持续了一个月。8月初,自行火炮被重新命名为G.W.III/IV Hummel für s.FH 18/1 (Sd.Kfz.165)。这是第一次在这辆自行火炮的名字中出现Hummel(野蜂)。但是,它只坚持了几个月的时间。在1943年10月15日出版的D-653/42手册中,战车被命名为schwere Feldhaubitze 18/1 (Sf) auf GW IV。但即使这个名字也没有持续很久:到了11月1日这辆自行火炮被称为Geschützwagen III/IV (Sd.Kfz.165)。Hummel的名字不再被正式使用,但仍然存在实际中。这辆自行火炮总计被重新命名了八次。最后一次重新命名发生在1944年10月,它的名字变成了s.Pz.Haub.18/1 auf Fgst.Pz.Kpfw.III/IV (sf) (sd.Kfz.165)。

有了如此“简单”的名字,也不奇怪军队一直称它为“Hummel(野蜂)”了。值得一提的是,“Hummel(野蜂)”的名字在官方命名前,曾经在1943年5月3日出现过在古德里安的报告中。后来也用到了。在1944年5月3日的一份报告中,该自行火炮被称为Hummel。这个最方便的信息名称一直在最高级别使用。

这种存放备用履带链和车轮的架子是许多战场修改中的一种

而自行火炮的修改比它的名字的修改更多。设计的第一次重大修改发生在1943年的夏天。消音器放在后部,并不是最好的方案,于是消音器被移除了。排气管被缩短并转向侧面,使气体不会进入战斗舱。腾出的空间被用来携带备用的负重轮。

更大的修改发生在1943年12月。Alkett最终指出了无线电操作员没有观察装置是不行的。结果,驾驶舱被重新设计,这次有了无线电操作员的空间。与驾驶员一样,他也有了带有观察口的舱口。另一个观察口被加在了右边。驾驶员的视野有一定下降。但由于之前也并非特别理想,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新的驾驶舱在1944年2月开始生产。

驱动装置也在1944年的春天进行了一些改动。IV号坦克J型使用了一种不同的从动轮进行生产,这个设计也移植到了自行火炮上。对设计所做的最后更改是侧面的进气口。战斗经验表明,进气口非常容易受损,所以它们被向上移动了。这项修改于1944年8月被实施。

消音器意味着这辆战车是在1943年8月之前被建造的

1944年,一共建造了289辆自行火炮和61辆弹药运输车。1945年又建造了48辆。最后一辆s.Pz.Haub.18/1 auf Fgst.Pz.Kpfw.III/IV (sf) (sd.Kfz.165)于3月离开工厂。总计生产了705辆自行火炮和157辆弹药运输车。战车的序列号为320001-320813。其中50辆弹药运输车建造于特普利采的Werk Teplitz-Schönau。这些战车的序列号为325001-325050。这里的生产开始于1944年初,但是工厂很快转变为生产Hornisse(胡蜂)/Nashorn(犀牛)坦克歼击车。因为它使用了相同的Geschützwagen III/IV底盘。

国防军坦克师的长臂

重型自行火炮炮连开始形成于1943年5月,属于自行中队中的一部分。根据1943年1月15日发布的TO&E K.St.N.461b,这样的中队的第三炮连包含六辆Geschützwagen III/IV。表格中还包含两辆弹药运输车。坦克师也获得了自行火炮。党卫军坦克师的炮连也获得了它们。这些战车被派往第845和第536独立重炮中队。

全新的驾驶舱于1944年2月投入生产

由于一个炮连只有6辆战车和2辆弹药运输车,部队被很快填满。在整个生产期间,Hummel被派往了40个不同的部队,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毫不奇怪,从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开始,这些坦克在战斗中的使用非常普遍,自行火炮最终成为德国坦克建造的象征之一。在城堡行动开始时,schwere Feldhaubitze 18/1 (Sf) auf Geschützwagen IV出现在十个不同的部队中。

一辆缴获的晚期生产的Hummel。据官方统计,第366自行火炮团有两辆这样的自行火炮,但已知的战术编号就有41、52和53

来自前线的评论是矛盾的。一方面,一个火炮中队有一个六辆Wespe组成的炮连和一个六辆Hummel组成的炮连的概念是正确的。105mm和149mm火炮的组合,在师一级的攻击或防御期间适用于很多目标。火炮的机械化明显加快了火炮前往阵地的速度,并增加了火炮的机动性。

另一方面,有许多关于机动性的抱怨。这既有驾驶员训练不精的问题,也有自行火炮本身的问题。其中大多数是关于驱动装置的。主离合器和从动轮经常损坏。即使战车的重量只有22吨,悬挂也会经常超载。也有很多初期的问题。由于缺少备用零件,问题也被凸显出来。

正在进行装填。右侧机架装有油箱,炮弹排列在战斗舱的地面上。正如您所见,战斗场内空间有限

而与Hummel同期的国外坦克,也没有更好。美国的M12自走炮根本没有战斗舱,车组乘员在开火时要站到它的后面。美国战车也更慢、更重,而且只能携带10发弹药。与M12自走炮相比,Alkett的设计在乘员舒适性方面更胜一筹。

关于Hummel的抱怨不断。关于主离合器的问题并不普遍,而很多部队抱怨发动机太弱。对Wespe也有同样的抱怨。人们必须记住,自行火炮不是坦克,但坦克手们经常忘记这一点。备件问题也从未消失,这往往导致车辆因技术原因而损失。尽管有所有这些抱怨,但自行火炮的概念本身被证明是正确的。

然而,在意大利也发生过炮兵要求归还牵引炮的事件。这是由于Hummel不适合的困难地形。例如,经过三周的战斗,第26坦克师的炮连中六辆Hummel只是剩下一辆。

最明显的转换是在第9党卫军坦克师Hohenstaufen中完成的。注意战斗舱上方的反手榴弹网

通常,自行火炮的损失是因为它们被错误地使用。前线转换暗示了这种现象。例如,第9党卫军坦克师Hohenstaufen以非常明显的方式改变了他们所有的Hummel。战斗舱上方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网,以防止手榴弹被扔进去。考虑到自行火炮炮架的正式任务是间瞄射击,而不是近距离与敌人作战,这些转换带来了一些问题。关于子弹和弹片对后坐力装置造成损害的投诉也表明,Hummels是直接向敌人射击的。

当然,这种战车并不是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它的大尺寸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目标,而薄薄的装甲也没有给乘员留下生存的机会。两侧的弹药也是一个问题;Hummel的弹药架殉爆会带来绚丽的烟花。

迄今为止唯一现存的Hummel-Wespe照片

自行火炮的最后一个版本被称为Hummel-Wespe。它的出现是由于1944年6月Wespe的取消。关于建造Hummel-Wespe的讨论始于1944年10月。该战车最初被命名为le.Pz.Haub,坦克平台上安装轻型榴弹炮,使用的是GW III/IV底盘和leFH 18/40榴弹炮。为了适应这一点,改变了炮台的前部,并研发了榴弹炮的装甲。在顶部上增加了一张网,以保护自行火炮免受手榴弹的伤害。

根据计划,这些自行火炮中的40辆将在1945年2月建造,3月建造50辆,4月建造80辆,直到6月底为止总共建造250辆。但现实不同,1944年12月在Alkett建造了一辆实验性的Hummel-Wespe。还有关于1945年1月又建造了九辆战车的信息。由于杜伊斯堡遭到严重轰炸,Hummel-Wespe计划在特普利采建造。

一辆在街头战斗中被毁的Hummel。柏林,1945年5月

Hummel一直被使用到战争结束。德国军队在柏林街头的战斗中使用了它们。德国不是唯一在战斗中使用它们的人。第4近卫军的第366自行火炮团的官方称有两辆这种自行火炮,但这不是完整的战利品清单。这种自行火炮的服役生涯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一辆自行火炮被送往罗马尼亚,法国在1950年代末向叙利亚出售了五辆Hummel。这些战车在1967年的阿以战争中被使用。

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Hummel的概念是正确的。多亏这些车辆,坦克师获得了更多的机动炮兵部队。战后,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大口径自行火炮的概念作为加强坦克部队的方法。中型"自行火炮"的想法也是正确的。它进一步发展成为Waffentrager:一种尽可能便宜的自行火炮,同时增加了牵引炮的机动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