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ri Pasholok
苏联在1940年夏天购买了III号中型坦克(PzIII)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军事历史爱好者们时常讨论这段历史。众多笔者对于测试结论持有颇为不同的观点。现在,让我们借助历史档案来了解苏联研究这辆在战争前夕购买的III号G型坦克(PzIII Ausf.G)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合作共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红军的GABTU(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对III号坦克(PzIII)几乎一无所知。原因很简单,与II号坦克(PzII)和I号坦克(PzI)相比,德国中型坦克的数量不多。各种影响因素使得直到1938年4月20日第一批III号坦克(PzIII)才在柏林阅兵仪式上亮相。当时出场的III号A型(PzIII Ausf.A)和B型(PzIII Ausf.B)坦克以及后来的C型(Ausf.C)和D型坦克(Ausf.D)的生产数量都非常有限。
1940年8月,III号G型坦克(PzIII Ausf.G)在NIBT试验场
这辆德国准主力坦克有诸多技术问题待解决,特别是在悬挂系统。随后,在保时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Porsche K.G.)设计出一款扭杆悬挂后,Z.W.38诞生了。但这种坦克的发展并从最初概念走出多远。六个月后,Z.W.38被更名为III号E型坦克(PzIII Ausf.E)并投入生产。起初产量并不高,月产量在1939年8月才达20余辆。该坦克总共生产了96辆。考虑到III号坦克(PzIII)最高产的衍生型号III号D型坦克(PzIII Ausf.D)才建造了30辆,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
截至1939年9月1日,仅有51辆III号坦克(PzIII)在德国国防军服役。因此,苏联对其几乎一无所知并不奇怪。
1939年9月末,红军在当时隶属于波兰的乌克兰西部首次了解到III号坦克(PzIII)。9月16日,苏联第24轻型坦克旅打进利沃夫,并随后与德军短暂交战。在战斗中苏联的一辆BT-7被击毁,德军损失了几门反坦克炮。随后在9月底,苏联得知在卢布林地区托马舒夫的一个波兰修理厂停有波兰坦克及数辆被俘获的德国坦克。第24轻型坦克旅随即成立特殊小组,成功突袭并缴获“2辆德国反坦克炮、9辆波兰坦克、10辆小型坦克以及30门大炮”。
III号G 型坦克(PzIII Ausf.G)的后方视角。可以看见烟雾弹发射器
战利品中包括两辆德国坦克。这一信息的误传导致一些资料声称此次行动缴获了一辆德国III号坦克(PzIII)。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历史档案清晰地表明在1939年秋天苏联没有获得任何德国中型坦克。然而,战利品中的确包含两辆II号坦克(PzII),分别为B型(Ausf.B)和C型(Ausf.C)坦克。其中一辆被拆除可用零部件后报废。
1940年春末购买的这辆坦克引起了苏联专家的极大关注
然而,确实有一辆III号坦克被盗了。曾在第24轻型坦克旅中服役的亚历山大·埃戈罗夫(A.V. Yegorov)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这一事件,当时他和下属正在拜访驻扎在波兰的德国坦克部队。
“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事件,这次会议可能不会那么令人难忘。我的下属,高级中尉特卡琴科,上演的“积极主动性”后来使我被上司训斥了一番。
检阅坦克后,主人和宾客们前往公馆参加宴会,特卡琴科留了下来。他爬上一辆德国T-III,仔细检查操控装置并弄明白了各个功能,然后他试着启动引擎:他按下启动器并供油,引擎便发动了。这时,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坦克偷走,然后仔细研究它。德国人说了,这是他们最新的坦克…
德国人当天便发现坦克被盗,紧接着我们便受到对方的指控。福钦科夫上校无言以对。在我告知他事情的经过后,他惊讶不已,并把我们两人叫过去。我们到达后,他冲着高级中尉说:
“特卡琴科同志,你对政治一无所知!”福钦科夫愤怒地喊道。“你的鲁莽行事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与德国的关系!你当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我想的是我们的祖国和军队!”特卡琴科回道。
此时,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的特卡琴科停下了脚步。他没期望得到这样一个回答。
“听听他这些虚无缥缈的理由!”这一次他冲着我说。“他在想的他的祖国和军队。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国家从来都严格遵守与其他国家的协议和交易?”
特卡琴科闭口不言。也许现在他才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
“上校同志,请听我说,”高级中尉哀求道。“我是一名侦查指挥官,我只是想能发掘到一些关于敌人战车的有用信息。”
“侦察工作可不是这样蛮干的!”福钦科夫反驳道。“特卡琴科同志,你这种行为是严格禁止的。”
“在战争中,这些信息会迫使几十甚至上百人丧命,”高级中尉试图解释。“我只是想保住那些生命…”
谈话结束后,我和特卡琴科受到一顿训斥,并被命令立即将坦克归还德国人"。
当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彻底了解这种坦克是不可能的。然而,在1939年秋天绘制的一张德国中型坦克图纸展现了其大致的特征及缺点。图中显示的是III号D型坦克(PzIII Ausf.D)。特卡琴科中尉偷的可能是这一类型的坦克。
从右侧看这辆坦克天线竖起的样子
1940年夏天,苏联才开始对此坦克的全面研究。当时,德国与苏联已建立合作关系。德国从苏联采购原材料,而苏联从德国购买的近6500套工具后来也派上了大用场。“德国的剑是在苏联铸造的 ”这句流行语反过来就是真相:苏联的剑是用德国工具铸造的。
此外,苏联也买了德国武器和战车,包括德国Sd.Kfz.7、Sd.Kfz.8和Sd.Kfz.9半履带坦克,三种型号各三辆。一辆III号G型坦克(PzIII Ausf.G)也终于被苏联纳入囊中,这是最后一批装备有37毫米火炮的III号坦克(PzIII)。苏联并不知晓自1940年7月起生产的III号G型坦克(PzIII Ausf.G)装备的是50毫米KwK 39 L/42火炮。总之,能买到德国坦克已经非常幸运了。
打破平衡
得到坦克后,苏联立即开始了研究工作。此战车和半履带坦克在1940年六月初被送到了库宾卡NIBT试验场。6月10日,研究计划制定完成。除了有总参谋部以及人民国防委员会的成员参与研究外,历史资料还提及了一些来自顶尖坦克制造厂的工程师。III号坦克(PzIII)的多个部件被拆下进行研究。1940年9月4日,带有技术参数的详细手册编写完成。
照片中显示驾驶员的观察设备。III号坦克(PzIII)的早期型号安装了这一设备
III号坦克(PzIII)接下来的历史是一大片空白。我们已知的是苏联对其做了机动性测试,但在RGVA(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库)和RGAE(俄罗斯国家经济档案库)中并没有任何相关记录。能确定的是苏联没有采用德国的空气滤清器。因为其效果极差,苏联用本土产的空气滤清器进行了替换。战争期间,被俘获的坦克如SG-122和SU-76I维修时都会换上苏联制造的空气滤清器。
坦克在机动性测试期间行驶了800公里。
照片中可见双联MG-34机枪。德国在1940年夏天改掉了这一设计
由于报告缺失,我们只能基于现有的信息作出假设,尤其是NIBT试验场记录的这些坦克属性。其中最引人注意一项是69.7公里的最高时速。很多人对这个数字表示质疑。事实上,这一速度确实能达到。 Z.W.38是一辆高机动性战车,配备有迈巴赫Variorex 328 145型10速变速箱,最高时速可达到67.07公里。考虑到速度表的误差及路况影响,时速67.07公里确实可能是真实的。总之,1941年3月7日编写的外国坦克技术参数表将此列为了坦克的最高速度。
1941年3月,外国坦克参数。III号J型坦克(T-III)的最高时速为70公里
GABTU(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对SP、T-50以及改装的T-34型坦克接下来的行动也证实了这一点。SP(即T-126)起初的最大速度为30公里/小时,后来达到35公里/小时。T-26也能达到这一速度。然而,对T-13以及T-50的速度要求却是50公里/小时。T-50原型车的速度则更快,可达到52公里/小时。基洛夫工厂原型车的速度甚至能达到64公里/小时。对速度的高要求是有直接原因的。一些历史资料表明,T-50对标的正是III号坦克(PzIII)。
1941年1月,T-34的改装计划中将其最大速度定为65至70公里/小时,并计划安装600马力的V-2K型发动机来实现这一速度。然而,坦克制造厂承认如此高的速度是不可能的。1943年4月检验的A-43型坦克的需求草案中表明装甲厚度为45毫米和60毫米的坦克最大速度分别为60公里/小时和55公里/小时。
驾驶员的潜望镜
很显然,德国坦克惊人的速度使GABTU(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感到不快。然而,高速也伴随着一个问题。如果海因里希·科尼普坎普(Heinrich Kniepkamp)听到这辆德国坦克受到的质疑,他一定会冷笑。III号坦克(PzIII)的问题是不能长时间高速行驶。速度超过40公里/小时,坦克的负重轮很快会开始分层并脱落。因此,坦克的最大速度被限制在40公里/小时。虽然NIBT试验场成功将俘获的坦克加速到50公里/小时,自III号H型坦克(PzIII Ausf.H)后安装的6档ZF SSG 77同步变速箱将最大速度限制在42公里/小时。
观察设备引起了苏联工程师的极大关注
除了最大速度外,德国坦克的其他设计元素也影响了苏联坦克的发展。在库宾卡测试后,III号坦克(PzIII)在苏联坦克工厂中进行了巡展。有些俄罗斯历史学家声称苏联坦克是III号坦克(PzIII)的复制,这种说法不对。苏联并没有克隆任何坦克。当然,单独的部件会被复制或加以创意性改造。就像一年后,当德国俘获T-34坦克(T-34)后要对原计划作出重大改动时,他们也没有照抄。总之,苏联和德国都没有克隆对方的坦克,他们的坦克建造理念是独立发展的。
炮塔方向指示器后来在苏联T-50坦克上复制
列宁格勒工厂是第一个研究德国坦克的工厂。基洛夫工厂、伊佐拉工厂和174号工厂的员工仔细检查了坦克,然后将其部分拆解。一个备用轨道连接器、扭杆和车轮作为样品被保留下来。上述中被拆除的部件、观察设备、炮塔转向装置和其他小部件引起了俄罗斯工程师的关注。174号工厂把几乎所有部件都画了图纸。此外,他们对从车体取下的样本以及排出的燃油也进行了研究。
机枪支架本身没有独特之处,但T-50坦克上安装了双联机枪支架
德国坦克对于基洛夫工厂的研发影响非常小。KV家族的坦克受德国坦克影响安装了车长指挥塔。第一个车长指挥塔被安装在T-150上,但设计与德国的指挥塔完全不同。苏联的指挥塔仅可用于观察且中间没有舱门。
相比之下,德国坦克对于T-50的影响更为直观。除了提升最大速度,一些德国坦克的元素被移植到了这辆坦克上。最显著的是车长指挥塔,它与德国的改装版有所不同。此外,还为炮塔配置了一个专门的车长指挥站。坦克上还借鉴了双联机枪座的设计。军方非常看好这一设计,因为它能增强火力密度。然而,德国坦克的影响到此为止。基洛夫工厂的T-50终归还是一辆原创坦克,在德国坦克到来前就已经发展的很全面了。
烟雾弹发射器
T-50是德国坦克的复制这一理论是没有依据的。SP计划(T-50)早在1940年2月就开始了,全尺寸的T-126坦克(T-126)模型在7月9日问世。在当时,T-50早以成型。从III号坦克(PzIII)借来的部件在T-50的首席设计师S.A. 金兹堡于1941年4月10日编写的报告中已列出。
“针对您在1941年1月27日的第144353号来信,我在此汇报T-III的研究成果被用于T-50的以下部件:
乘员位置和炮塔中的武器
如同T-III坦克,T-50的车长安置在战车后部,黄铜捕手(brass catcher,弹壳收集器)后方。为了拥有360度的视野,炮塔上安装了一个车长指挥塔,高240毫米,配备7个(试验批次已实装)潜望观察镜。这一设计修正了T-III的视野盲区,能明显增加车长的安全性。与T-III不同,T-50的45毫米火炮有两具同轴机枪。此外,为了缩小炮塔正面的尺寸并增加装甲的保护性,T-50的主炮和机枪不能单独进行瞄准。
另外,T-50使用了以下T-III坦克风格的设备:
- 车长-驾驶员沟通用的三色灯光指示器。
- 火炮准心指示器。
- 带电磁铁的便携式灯。
- 弹药和工具架的独特元素。
虽然传动装置设计的很有奇思,但其结构或独立部件都不能用在T-50上。与T-III不同的是,T-50采用的是后置传动装置。
几乎所有的设计师、测试和研究人员都对T-III非常熟悉。一些部件,如备用变速箱和备用减震器,被完全拆开并画了图纸。此外还对一些部件拍了照片作为记录。我们工厂在设计新发动机时,很多德国坦克的发动机设计元素被运用其中。”
关于在建造T-50时从III号坦克(PzIII)复制了大量零件的说法是夸大其词。A-43(即T-34M)上基于这种坦克的设计就更少了。1940年12月,在坦克到达183号工厂时便被全面研究。专家们采集了扭杆、悬挂臂、履带销和装甲样本。发动机、悬挂、传动装置、武器装备以及观察装置都被拆开并研究。对于更有研究价值的元素或部件还画了图纸。当然,研究德国坦克对于设计A-43的确派上了用场,但除了新增的指挥塔和第三个炮塔乘员外,没有采用其他任何元素。T-34的扭杆悬挂早在德国坦克出现前便已提议,而且它的设计不同。至于第一个A-43衍生型号的驱动装置,与III号坦克(PzIII)相比,它其实更接近于T-50。
1941年9月,相同在NIBT试验场。数字37代表火炮口径
1941年3月,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要求下,德国坦克被送往斯大林格勒。6月20日,试验场的负责人要求将坦克送回库宾卡。战车在撤离到喀山前一直停留在这里。坦克的属性被简要地写进了1941年9月编写的参考书籍中。为了使战车看起来更“真实”,上面还画有德国的十字标识。后来,这辆坦克的踪迹便消失了。或许它被送到了喀山,然后被用来修理在1942年冬季和夏季测试的III号H型坦克(PzIII Ausf.H)。
装甲中的秘密
除了列宁格勒坦克制造厂,伊佐拉工厂也研究了III号坦克(PzIII)。伊佐拉工厂是苏联领先的装甲研究组织。后来,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装甲研究所,也称为NII-48。由于装甲测试的超现实感,这辆坦克的装甲实验应该单独拎出来讲。传说一辆在波兰俘获的坦克在1940年春天进行了射击测试。据说,结果令人震惊,因为射击的5次中装甲仅被穿透了2次。实际上,测试是在1940年秋天用的II号B型坦克(PzII Ausf.B)的车体和炮塔。用37毫米的火炮对着坦克的右侧面射击证明德国的装甲很脆弱,但缝隙焊接的很好。
在伊佐拉工厂测试的右侧逃生舱门
1940年9月,III号G型坦克(PzIII Ausf.G)到达了伊佐拉工厂。由于车体只有一个,所以并没有对其进行射击测试。研究的第一步是测量装甲板,从侧边和前部提取样本,然后使用波尔迪方法测定了硬度。后来,专家们对其进行了化学分析,但由于样品被钢中大量的碳所污染,数据并不是很精准。结论是,德国装甲是由高碳钢制成的。硬度对于这种装甲来讲正常。
与常见的误解不同,甲板的厚度测量结果是准确的:30和20毫米。炮塔和车体的侧面是由均质装甲制成的,而正面则是由异质装甲制成。
被射击前的一半舱门
后来,在GABTU(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的许可下,测试人员取了一个部件进行研究和射击。逃生舱门被选作样本。该部件后来用伊佐拉工厂生产的相同部件替换了。基洛夫工厂将此舱门切成两半,一半留在本工厂,另一半送到伊佐拉工厂。结果发现,舱门是由高碳钢制成的,而且与主要装甲和车体甲板使用的高碳钢不同。
测试结果。装甲板在受到45毫米炮弹的第一击后崩碎
测试人员随后开展了射击测试以测试装甲的坚固性。使用的炮弹是53-BR-240型钝头炮弹,射程相当于30毫米甲板的穿透极限(速度为533.8米/秒)。试验结果让人出乎意料。第一击就把装甲板打成了8块。随后,测试人员用12.7毫米的DK机枪对甲板进行了射击。结果发现,穿透极限是150米。有人怀疑这是由于部件的尺寸或切割的热效应造成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伊佐拉工厂用苏联FD 5634装甲钢生产了一个相同的部件,将其切成两半,然后以穿透极限(525.4米/秒,随后564.2米/秒)射击。炮弹没有穿透,只形成了两个凸起。问题显然不在于尺寸或热效应。
使用苏联钢材制造的同一部件被射击的效果
伊佐拉工厂认为这个结果是不完整的,因为坦克的其他部分是由不同的钢材制成的。然而,当时对车体的其他部分进行试验是不可行的。
有些笔者提及的“炮弹不好”引起的恐慌在1940年末至1941年初并没有体现。1940年10月,使用45毫米反坦克炮弹(1937型)做的测试表明在1000米的距离以30度的角度可以穿透30毫米的甲板。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从150米的距离才能穿透40毫米的甲板。炮弹的坚固性确实是一方面原因,但能穿透40毫米或更厚的甲板才有实际意义。
穿透力不足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也是开始研制57毫米ZIS-2的原因之一。它在远距离穿透30毫米的甲板是没有问题的。后来的测试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当用1938年生产的53-BR-240炮弹向III号B型坦克(StuG III Ausf.B)的侧面射击时,T-70在850米外穿透了其侧面。在对其他30毫米甲板进行射击时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只有在对较厚的装甲进行射击时才会出现问题,但苏联一直知道这一问题的存在。
资料来源:
- 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
- 俄罗斯国防部中央档案馆
- 俄罗斯国家经济档案馆